据说,当达到这个水平之后,量子效应就会非常明显,目前的技术就无法控制了。
于是这个尺寸就是硅锗材料cpu的工艺极限了。下一代cpu,需要选择其他的材料和技术了。4nm和5nm和6nm没有本质区别。
4nm和5nm和6nm都是基于FinFET鳍式场效晶体管的器件工艺流程,所以没有本质区别。但在光刻技术上和芯片设计上有所区别,从7nm到5nm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就比如英特尔到目前都没法从10nm突破到7nm一样,这个技术困难还挺明显的。而作为全球两大代工厂三星和台积电,在4nm以下制程就有本质区别了,三星放弃了FinFET结构选择了GAA结构。
cpu当然是6nm比7nm的好。
所谓芯片的纳米就是指芯片的删极宽度,删极宽度越小,单位面积内芯片能容纳的硅晶体管数量越多,从而运算能力就越强。所以6nm的cpu比7nm的cpu所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要多,运算能力要强要好。但是也要看品牌,因为各公司的设计能力不同,还有就是代工厂的加工能力也不同,基本上苹果的设计和台积电的制造能力是强强联合。
不怎么样,半导体制冷技术的效率很低,根本满足不了电脑的散热要求,半导体制冷的有点是可以做的非常小,只适合用于对于“体积”要求小的场景,不适合作为大型散热器,简单来说,你日常见到的半导体散热其实只有那种恒温茶杯底座。
因为7nm芯片晶体管密度大运算能力强。
手机芯片工艺并不是只能用7nm,目前14nm、12nm、10nm、8nm、7nm、5nm、4nm制程的手机芯片都有在用。只不过常见的手机芯片目前都是7nm以下制程的,这是因为手机空间非常有限,而手机使用的程序对运算能力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只能使用更小制程的芯片,也就是使用7nm及以下制程的芯片。
第一个问题 : 5v是可以工作,不过致冷就差了一点,你想用电脑电源带动的话,就要看你电脑电源的负载电流,一般4cmx4cm工作电流是5A,(你可以看电脑电源旁边有张负载说明的)最少带动致冷片电流要一安。
在低电压低电流工作下,致冷就有所减少。第二个问题 温差方面帮不了你,我没温度计。装在电脑上面的话要看你装到那里,如果装在CPU上的话,CPU有过温保护的,所以你可以试验一下的。散热片足够大的话是可以控制在85度以下,呵呵!散热片的面积方面就是一个可怕问题,可以用风冷或水冷的。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你要装半导体致冷片在CPU上,那致冷片散热的那一面,要装的散热片要比你原先装的CPU散热片要大好好多。还有用的电比原风冷用的电多好多。总结 半导体致冷片本身就是一个发热体,原理就是用发热来带走另一边的热,所以一边发热另一边是冷,得不偿失。半导体致冷片这个名就到这样来的,它不是叫半导体制冷片。大核为三发射甚至四发射(小核一般为双发射), 加上小核不具备的乱序执行技术,加快了指令处理速度,提升了总线吞吐能力,直接带来的就是大核性能比小核高2到3倍。
在绝大多数用户使用场景下,均是单核在发挥作用,单核的品质对手机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单线程应用场景也是用户操作场景最多的,比如说安装或启动一些app。引入一个大核,可以将用户体验飙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形象的比喻能说明单核性能的重要性:“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核心在干活,剩下的核心在围观。
5nm和7nm制程工艺的芯片当然有较大差别。据估计,台积电5nm的栅极间距为48nm,金属间距则是30nm,鳍片间距25-26nm,单元高度约为180nm。按此测算,台积电5nm制程工艺的晶体管密度将达到每平方毫米1.713亿个,相比于初代7nm的每平方毫米9120万个,增加了88%。台积电用ARM Cortex-A72内核举例,逻辑密度提高1.8倍,时钟速度增加15%,这个提升显然是很显著的.以前CPU制程工艺大的时候,也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之所以CPU做得越来越小,是因为需求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制程工艺越来越先进。
酷睿时代
睿频技术、超线程技术、内存控制器,核显
2006年8月,Intel正式发布了Core架构处理器,产品命名也正式更改为-酷睿
首批推出的Core 2 E6800和Core 2 Duo E6300
06年底还发布了首款四核处理器:QX6700和Q6600
标志:酷睿处理器面世
2008年 Core i系列诞生了 第一代经典产品:Core i7 920 1366针脚 搭配X58主板
初期上市的产品有三款,分别是Core i7-920、Core i7-940和Core i7 965,并未量产
标志:i系列上市
2009 年 -默认为酷睿i系列第一代
(i3 530,i5 760,i7 870) (搭配1156针脚接口的主流主板为P55、H55、H57)( 32nm 1156 5系芯片组)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Intel推出了采用LGA1156接口的i7/i5/i3处理器 ,开始首次将GPU与CPU封装进同一颗芯片之中(i3-530)
标志:首次GPU和CPU集成到一颗芯片,开始划分i3,i5,i7系列产品线
2011年-第二代酷睿i系列
(i3-2330,i5-2500,i7-2600)(1155针脚搭配H61 ,H67,P67,Z68)( 32nm 1155 6系芯片组)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Intel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正式将GPU与CPU集成封装 也从此开始将主板集成显卡变为了历史,核芯显卡进入市场
标志:核显上市,集显淘汰
2012年-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
(i3-3210,i5-3470,i7-3770) (1155针脚搭配H61,H61 ,H67,P67,Z68, B75, Z77) ( 22nm 1155 6、7系芯片)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内部包含了图形核心、内存控制器、图形通道控制器和输入输出总线控制器
标志:北桥集成到芯片,主板只有南桥,没有北桥
2013年-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开始挤牙膏)
(i3-4130,i5-4460,i7-4770) (1150针脚搭配H81,B85,H87,Z87,Z97) ( 22nm 1150 8系芯片组,Z97过度)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标志:DDR3结束
2015年-第五代智能酷睿处理器(14nm 跳过了桌面处理器,即没有台式CPU,只有移动端,即笔记本处理器)
2015年-第六代酷睿桌面处理器(挤牙膏之旅)
(i3-6100,i5-6500,i7-6700)(开始使用DDR4内存 ) ( 1151针脚搭配H110、B150、H170、Z170)(14nm 1151 100系列主板 )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标志:DDR4上市
2016年-第七代酷睿桌面处理器(挤牙膏之旅)
(i3-7100,i5-7500,i7-7700)(1151针脚搭配H210,B250,Z270,同时100系列主板刷新BIOS同样支持七代酷睿)(14nm 1151 200系列主板)
(i3-2核4线程,i5-4核4线程,i7-4核8线程)
标志:主板线混乱开始
2017年-第八代酷睿桌面处理器(i9正式上市i9-8950HK ,多两颗核心,换个套路继续挤)
(i3-8100,i5-8400,i7-8700)(1151针脚搭配H310,B360,H370,Z370,同时100系列,200系列部分主板刷新BIOS可以支持8代芯片,可以是混乱) (14nm 1151 300系列主板)
8代开始(i3-4核4线程,i5-6核6线程,i7-6核12线程,i9-6核12线程)
标志:i9正式面世,增加两颗核心 ,主板名称从B250到B360,(B350为AMD主板)
2018年-第九代酷睿桌面处理器(i9系列产品上市)
(i3-9100,i5-9400,i7-9700,i9-9900K) (1151针脚搭配H310,B360,H370,Z370,Z390)(14nm 1151针脚 300系列主板)
(i3-4核4线程,i5-6核6线程,i7-8核8线程,i9-8核16线程)
标志:从8代i7倒吸一口(i7九代比八代多两颗核心少四个线程)(各种魔改主板100系列B150,200系列主板B250刷BIOS上9代芯片)
2020年-第十代酷睿桌面处理器(i9多挤一口)
(i3-10100,i5-10400,i7-10700,i9-10900)(1200针脚搭配H410,B460,Z490,同时可以搭配H510,B560,Z590) (
14nm 1200针脚,400系列,500系列主板)
(i3-4核8线程,i5-6核12线程,i7-8核16线程,i9-10核20线程)
标志:改变了针脚数,从用了五年的1151针到1200针脚,10代i3成为最强i3,比7代以前的i5要强,比肩9代i5
2021年-第十一代酷睿桌面处理器(从10代i9再倒吸一口)
(十一代没有i3桌面版处理器,i5-11400,i7-11700,i9-11900)(1200针脚搭配H510,B560,Z590,同时支持H410,B460,Z490)(14nm 1200针脚,500系列,400系列)
(i5-6核12线程,i7-8核16线程,i9-8核16线程)
标志:PCIE通道从16条增加到20条,PCIE从3.0到4.0
2022年-第十二代酷睿桌面处理器(这次挤爆了)
(i3-12100,i5-12400单大核,i5-12600k,i7-12700,i9-12900大小核异架构)(1700针脚搭配H610,B660,H670,Z690)
(intel7nm(10nm) 1700 600系列)
i3(单大核)-4核8线程(12100f,12100)
i5(单大核)-6核12线程(6大核)(12400f,12400,12490f,12500,12600)
i5(大小核)-10核16线程(6大核4小核)(12600kf,12600k)
i7(大小核)-12核20线程(8大核4小核)(12700,12700kf,12700k)
i9(大小核)-16核24线程(8大核8小核)(12900,12900kf,12900k)
标志:针脚从1200到1700,制作工艺从用了7年的14nm到10nm,首次使用大小核异架构,支持PCIE5.0,支持DDR5(从2015年的DDR4
到2022年的DDR5,新的轮回)
12代i3比肩9代i5
112代i5(单大核)(12400比肩i7-10700和i7-11700)
12代i5(大小核)(12600k单核性能比i9-11900k,i9-10900k要强,多核性能旗鼓相当) " 默秒全"实锤
12代i7,i9单核性能强于5950x,多核性能旗鼓相当
7nm的数值到底代表了什么,那就是处理器的蚀刻尺寸。简单的讲,就是我们能够把一个单位的电晶体刻在多大尺寸的一块芯片上。
手机处理器不同于一般的电脑处理器,一部手机中能够给它留下的尺寸是相当有限的。
蚀刻尺寸越小,相同大小的处理器中拥有的计算单元也就越多,性能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