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win+R”键打开运行在运行输入“cmd”后回车,进入命令提示符之后输入“wmicmemorychip”,按回车键我们就可以看到内存条的频率了。
内存条频率等参数的观察方法需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可以通过查看内存条上的标签或在电脑硬件信息中查看,以确定内存条的频率等参数内存条频率等参数是指内存的工作速度和性能参数,如频率、时序、时钟周期等,它们对电脑的稳定性和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内存条的频率等参数对于硬件配置和优化有很大的帮助。除了查看内存条标签或电脑硬件信息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系统监测软件来观察内存条的频率等参数,如CPU-Z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内存的型号和厂商来了解其性能参数,以便更好地进行硬件配置和升级。
内存条支持的最大频率既是内存最稳定运行的频率,内存条都可以进行超频,但是超过内存条原定频率的超频需要调节主板外频来达到超频的目的;外频调节后很多硬件参数都会改变,只有手动将其他硬件的重要参数降低后才能保证稳定运行,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才可以自己操作,所以不建议个人去尝试。
还有一种是使用高频内存配合高芯片组主板,CPU都有支持最大的标准内存参数,intel 最新CPU为DDR4 2666,AMD为DDR4 2933;但是最高频率的内存有DDR4 4000,如果需要使用这种高频内存就需要超频设置,首先主板需要支持O.C超频功能,并且支持高频内存,这时只需要开启主板XMP功能后就可以一键对主板进行超频,从而达到启用高频内存的目的。
在对内存条进行超频后,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内存稳定性测试。以下是常用的内存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
1. Memtest86+: Memtest86+是一款常用的内存测试工具,可用于测试内存的稳定性和性能。该软件需要下载并刻录到U盘或CD-ROM中进行启动测试,测试时建议运行多个循环,直到测试无误为止。
2. HCI Memtest:HCI Memtest也是一款常用的内存测试工具,它可以在Windows下进行测试,测试时需要在软件中设置测试时间和内存分配大小等参数,建议运行多次测试确保稳定性。
3. Prime95:Prime95是用于测试系统稳定性的一款工具,它通常用来测试CPU性能,但也可以用于测试内存的稳定性。在使用Prime95测试内存时,需要进入软件主界面,选择“Blend”模式,然后开始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超频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如果在测试中出现错误和死机等问题,建议下调内存的频率,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种参数,一般存储在内存条的SPD上。2-2-2-8 4个数字的含义依次为:CAS Latency(简称CL值)内存CAS延迟时间,他是内存的重要参数之一,某些牌子的内存会把CL值印在内存条的标签上。RAS-to-CAS Delay(tRCD),内存行地址传输到列地址的延迟时间。Row-precharge Delay(tRP),内存行地址选通脉冲预充电时间。Row-active Delay(tRAS),内存行地址选通延迟。这是玩家最关注的4项时序调节,在大部分主板的BIOS中可以设定,内存模组厂商也有计划的推出了低于JEDEC认证标准的低延迟型超频内存模组,在同样频率设定下,最低“2-2-2-5”这种序列时序的内存模组确实能够带来比“3-4-4-8”更高的内存性能,幅度在3至5个百分点。
在一些技术文章里介绍内存设置时序参数时,一般数字“A-B-C-D”分别对应的参数是“CL-tRCD-tRP-tRAS”,现在你该明白“2-3-3-6”是什么意思了吧?!^_^下面就这几个参数及BIOS设置中影响内存性能的其它参数逐一给大家作一介绍:
一、内存延迟时序“CL-tRCD-tRP-tRAS”的设置
首先,需要在BIOS中打开手动设置,在BIOS设置中找到“DRAM Timing Selectable”,BIOS设置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描述有:Automatic Configuration、DRAM Auto、Timing Selectable、Timing Configuring By SPD等,将其值设为“Menual”(视BIOS的不同可能的选项有:On/Off或Enable/Disable),如果要调整内存时序,应该先打开手动设置,之后会自动出现详细的时序参数列表:
Command Per Clock(CPC)
可选的设置:Auto,Enable(1T),Disable(2T)。
Command Per Clock(CPC:指令比率,也有翻译为:首命令延迟),一般还被描述为DRAM Command Rate、CMD Rate等。由于目前的DDR内存的寻址,先要进行P-Bank的选择(通过DIMM上CS片选信号进行),然后才是L-Bank/行激活与列地址的选择。这个参数的含义就是指在P-Bank选择完之后多少时间可以发出具体的寻址的L-Bank/行激活命令,单位是时钟周期。
显然,也是越短越好。但当随着主板上内存模组的增多,控制芯片组的负载也随之增加,过短的命令间隔可能会影响稳定性。因此当你的内存插得很多而出现不太稳定的时间,才需要将此参数调长。目前的大部分主板都会自动设置这个参数。
该参数的默认值为Disable(2T),如果玩家的内存质量很好,则可以将其设置为Enable(1T)。
CAS Latency Control(tCL)
可选的设置:Auto,1,1.5,2,2.5,3,3.5,4,4.5。
一般我们在查阅内存的时序参数时,如“3-4-4-8”这一类的数字序列,上述数字序列分别对应的参数是“CL-tRCD-tRP-tRAS”。这个3就是第1个参数,即CL参数。
CAS Latency Control(也被描述为tCL、CL、CAS Latency Time、CAS Timing Delay),CAS latency是“内存读写操作前列地址控制器的潜伏时间”。CAS控制从接受一个指令到执行指令之间的时间。因为CAS主要控制十六进制的地址,或者说是内存矩阵中的列地址,所以它是最为重要的参数,在稳定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设低。
内存是根据行和列寻址的,当请求触发后,最初是tRAS(Activeto Precharge Delay),预充电后,内存才真正开始初始化RAS。一旦tRAS激活后,RAS(Row Address Strobe )开始进行需要数据的寻址。首先是行地址,然后初始化tRCD,周期结束,接着通过CAS访问所需数据的精确十六进制地址。期间从CAS开始到CAS结束就是CAS延迟。所以CAS是找到数据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内存参数中最重要的。
这个参数控制内存接收到一条数据读取指令后要等待多少个时钟周期才实际执行该指令。同时该参数也决定了在一次内存突发传送过程中完成第一部分传送所需要的时钟周期数。这个参数越小,则内存的速度越快。必须注意部分内存不能运行在较低的延迟,可能会丢失数据,因此在提醒大家把CAS延迟设为2或2.5的同时,如果不稳定就只有进一步提高它了。而且提高延迟能使内存运行在更高的频率,所以需要对内存超频时,应该试着提高CAS延迟。
该参数对内存性能的影响最大,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CAS值越低,则会导致更快的内存读写操作。CL值为2为会获得最佳的性能,而CL值为3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注意,WinbondBH-5/6芯片可能无法设为3。
RAS# to CAS# Delay(tRCD)
可选的设置:Auto,0,1,2,3,4,5,6,7。
该值就是“3-4-4-8”内存时序参数中的第2个参数,即第1个4。RAS# to CAS# Delay(也被描述为:tRCD、RAS to CAS Delay、Active to CMD),表示"行寻址到列寻址延迟时间",数值越小,性能越好。对内存进行读、写或刷新操作时,需要在这两种脉冲信号之间插入延迟时钟周期。在JEDEC规范中,它是排在第二的参数,降低此延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建议该值设置为3或2,但如果该值设置太低,同样会导致系统不稳定。该值为4时,系统将处于最稳定的状态,而该值为5,则太保守。
如果你的内存的超频性能不佳,则可将此值设为内存的默认值或尝试提高tRCD值。
Min RAS# Active Timing(tRAS)
可选的设置:Auto,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
该值就是该值就是“3-4-4-8”内存时序参数中的最后一个参数,即8。Min RAS# Active Time (也被描述为:tRAS、Active to Precharge Delay、Row Active Time、Precharge Wait State、Row Active Delay、Row Precharge Delay、RAS Active Time),表示“内存行有效至预充电的最短周期”,调整这个参数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我们最好设在5-10之间。这个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说越大或越小就越好。
如果tRAS的周期太长,系统会因为无谓的等待而降低性能。降低tRAS周期,则会导致已被激活的行地址会更早的进入非激活状态。如果tRAS的周期太短,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时间而无法完成数据的突发传输,这样会引发丢失数据或损坏数据。该值一般设定为CAS latency + tRCD + 2个时钟周期。如果你的CAS latency的值为2,tRCD的值为3,则最佳的tRAS值应该设置为7个时钟周期。为提高系统性能,应尽可能降低tRAS的值,但如果发生内存错误或系统死机,则应该增大tRAS的值。
如果使用DFI的主板,则tRAS值建议使用00,或者5-10之间的值。
Row Precharge Timing(tRP)
可选的设置:Auto,0,1,2,3,4,5,6,7。
该值就是“3-4-4-8”内存时序参数中的第3个参数,即第2个4。Row Precharge Timing (也被描述为:tRP、RAS Precharge、Precharge to active),表示"内存行地址控制器预充电时间",预充电参数越小则内存读写速度就越快。
tRP用来设定在另一行能被激活之前,RAS需要的充电时间。tRP参数设置太长会导致所有的行激活延迟过长,设为2可以减少预充电时间,从而更快地激活下一行。然而,想要把tRP设为2对大多数内存都是个很高的要求,可能会造成行激活之前的数据丢失,不能顺利地完成读写操作。对于桌面计算机来说,推荐预充电参数的值设定为2个时钟周期,这是最佳的设置。如果比此值低,则会因为每次激活相邻紧接着的bank将需要1个时钟周期,这将影响DDR内存的读写性能,从而降低性能。只有在tRP值为2而出现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将此值设定为3个时钟周期。
如果使用DFI的主板,则tRP值建议2-5之间的值。值为2将获取最高的性能,该值为4将在超频时获取最佳的稳定性,同样的而该值为5,则太保守。大部分内存都无法使用2的值,需要超频才可以达到该参数。
Row Cycle Time(tRC)
可选的设置:Auto,7-22,步幅值1。
Row Cycle Time(tRC、RC),表示“SDRAM行周期时间”,它是包括行单元预充电到激活在内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小的时钟周期数。
其计算公式是:row cycle time (tRC) = minimum row active time(tRAS) + row precharge time(tRP)。因此,设置该参数之前,你应该明白你的tRAS值和tRP值是多少。如果tRC的时间过长,会因在完成整个时钟周期后激活新的地址而等待无谓的延时,而降低性能。然后一旦该值设置过小,在被激活的行单元被充分充电之前,新的周期就可以被初始化。
在这种情况下,仍会导致数据丢失和损坏。因此,最好根据tRC = tRAS + tRP进行设置,如果你的内存模块的tRAS值是7个时钟周期,而tRP的值为4个时钟周期,则理想的tRC的值应当设置为11个时钟周期。
Row Refresh Cycle Time(tRFC)
可选的设置:Auto,9-24,步幅值1。
Row Refresh Cycle Time(tRFC、RFC),表示“SDRAM行刷新周期时间”,它是行单元刷新所需要的时钟周期数。该值也表示向相同的bank中的另一个行单元两次发送刷新指令(即:REF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tRFC值越小越好,它比tRC的值要稍高一些。
如果使用DFI的主板,通常tRFC的值不能达到9,而10为最佳设置,17-19是建议值。建议从17开始依次递减来测试该值。大多数稳定值为tRC加上2-4个时钟周期。
Row to Row Delay(RAS to RAS delay)(tRRD)
可选的设置:Auto, 0-7,每级以1的步幅递增。
Row to Row Delay,也被称为RAS to RAS delay (tRRD),表示"行单元到行单元的延时"。该值也表示向相同的bank中的同一个行单元两次发送激活指令(即:REF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tRRD值越小越好。
延迟越低,表示下一个bank能更快地被激活,进行读写操作。然而,由于需要一定量的数据,太短的延迟会引起连续数据膨胀。于桌面计算机来说,推荐tRRD值设定为2个时钟周期,这是最佳的设置,此时的数据膨胀可以忽视。如果比此值低,则会因为每次激活相邻紧接着的bank将需要1个时钟周期,这将影响DDR内存的读写性能,从而降低性能。只有在tRRD值为2而出现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将此值设定为3个时钟周期。
如果使用DFI的主板,则tRRD值为00是最佳性能参数,4时能达到最高的频率。通常2是最合适的值,00看上去很奇怪,但有人也能稳定运行在00-260MHz。
Write Recovery Time(tWR)
可选的设置:Auto,2,3。
Write Recovery Time (tWD),表示“写恢复延时”。该值说明在一个激活的bank中完成有效的写操作及预充电前,必须等待多少个时钟周期。这段必须的时钟周期用来确保在预充电发生前,写缓冲中的数据可以被写进内存单元中。同样的,过低的tWD虽然提高了系统性能,但可能导致数据还未被正确写入到内存单元中,就发生了预充电操作,会导致数据的丢失及损坏。
如果你使用的是DDR200和266的内存,建议将tWR值设为2;如果使用或DDR400,则将tWD值设为3。如果使用DFI的主板,则tWR值建议为2。
Write to Read Delay(tWTR)
可选的设置:Auto,1,2。
Write to Read Delay (tWTR),表示“读到写延时”。三星公司称其为“TCDLR (last data in to read command)”,即最后的数据进入读指令。它设定向DDR内存模块中的同一个单元中,在最后一次有效的写操作和下一次读操作之间必须等待的时钟周期。
tWTR值为2在高时钟频率的情况下,降低了读性能,但提高了系统稳定性。这种情况下,也使得内存芯片运行于高速度下。换句话说,增加tWTR值,可以让内容模块运行于比其默认速度更快的速度下。如果使用DDR266或DDR333,则将tWTR值设为1;如果使用DDR400,则也可试着将tWTR的值设为1,如果系统不稳定,则改为2。
Refresh Period(tREF)
可选的设置:Auto, 0032-4708,其步进值非固定。
Refresh Period (tREF),表示“刷新周期”。它指内存模块的刷新周期。
先请看不同的参数在相同的内存下所对应的刷新周期(单位:微秒,即:一百万分之一秒)。?号在这里表示该刷新周期尚无对应的准确数据。
1552= 100mhz 2064= 133mhz 2592= 166mhz 3120= 200mhz ---------------------
3632= 100mhz 4128= 133mhz
4672= 166mhz
0064= 200mhz
---------------------
0776= 100mhz 1032= 133mhz 1296= 166mhz 1560= 200mhz
---------------------
1816= 100mhz 2064= 133mhz 2336= 166mhz 0032= 200mhz ---------------------
0388= 100mhz(15.6us)
0516= 133mhz(15.6us)
0648= 166mhz(15.6us)
0780= 200mhz(15.6us)
---------------------
0908= 100mhz(7.8us)
1032= 133mhz(7.8us)
1168= 166mhz(7.8us)
0016= 200mhz(7.8us)
---------------------
1536= 100mhz(3.9us)
2048= 133mhz(3.9us)
2560= 166mhz(3.9us)
3072= 200mhz(3.9us)
---------------------
3684= 100mhz(1.95us)
4196= 133mhz(1.95us)
4708= 166mhz(1.95us)
0128= 200mhz(1.95us)
如果采用Auto选项,主板BIOS将会查询内存上的一个很小的、名为“SPD”(Serial Presence Detect )的芯片。SPD存储了内存条的各种相关工作参数等信息,系统会自动根据SPD中的数据中最保守的设置来确定内存的运行参数。如过要追求最优的性能,则需手动设置刷新周期的参数。一般说来,15.6us适用于基于128兆位内存芯片的内存(即单颗容量为16MB的内存),而7.8us适用于基于256兆位内存芯片的内存(即单颗容量为32MB的内存)。注意,如果tREF刷新周期设置不当,将会导致内存单元丢失其数据。
另外根据其他的资料显示,内存存储每一个bit,都需要定期的刷新来充电。不及时充电会导致数据的丢失。DRAM实际上就是电容器,最小的存储单位是bit。阵列中的每个bit都能被随机地访问。但如果不充电,数据只能保存很短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每隔15.6us就刷新一行。每次刷新时数据就被重写一次。正是这个原因DRAM也被称为非永久性存储器。一般通过同步的RAS-only的刷新方法(行刷新),每行每行的依次刷新。早期的EDO内存每刷新一行耗费15.6us的时间。因此一个2Kb的内存每列的刷新时间为15.6?s x2048行=32ms。
1.
打开360搜索,搜【鲁大师】,第一个点击进入。
2.
点击【正式版下载】进行下载安装。
3.
打开鲁大师,点击【硬件参数】
4.
点击【主板】进入主板参数。
5.
点击【复制信息】复制一下主板的名字
6.
搜索主板的名字,点击红框中的进入。
7.
在这里可以看见这个主板支持【DDR4 3200(OC)/2933/2800/2666/2400/2133MHz】频率的内存条。
内存2666和3000在家用或游戏中的区别不大,而且2666任何主板都可以带起,而3000则需要高端主板开启内存超频选项XMP才能运行到的频率。
两种相近型号的内存虽然频率相差,但是其中的时序也是不一样的,频率高的内存虽然每次传输的数据大,但是传输数据的次数降低了,反而内存频率较低的内存传输的次数却比较多。
比方说3000频率每次传输300MB数据,每秒钟10次传输,一共3000MB,而2666内存每次266MB 每秒传输11次,那么就是2920,所以两者性能差距并不会很大,只有频率相差较多的两种型号相差才会比较大。
高频率内存是为了降低CPU频繁访问内存的次数而达到一个高效率的存在,真正的超频的内存是高主频低时序的内存条,这种参数只能手动去调节,而且需要掌握好内存的稳定的时序才可以。
1、内存条的种类,如DDR、DDR2、DDR3等选择越高的性能越好。
2、存储容量,一般容量越大越好。
3、系统时钟周期越小越好。
4、频率: 一般是高频比低频的好。
5、散热效果:散热越好效果越好。
任务管理器无法直接查看内存频率,因为内存频率是指内存条的工作频率,而任务管理器只能查看系统中各进程的占用情况和硬件参数。要查看内存频率,需要通过其他工具或者方法来进行。
一种方法是通过查看计算机的系统信息来确定内存频率。在Windows系统中,可以按下Win+R键打开运行窗口,输入“msinfo32”命令打开系统信息窗口,在窗口中选择“系统摘要”,可以看到“基础板级别”一栏中的“内存频率”参数,即为当前内存条的工作频率。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查看BIOS设置来确定内存频率。在计算机开机时,按下开机画面上显示的键(通常是Del或F2)进入BIOS设置界面,在BIOS中选择“内存”或“DRAM配置”等选项,可以看到当前内存条的工作频率。
需要注意的是,内存频率一般是固定的,无法通过软件调整。如果需要升级内存频率,需要更换内存条或者进行相应的硬件升级。